联系我们   |  中国科学院   |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通知公告
【人民网-吉林频道】中科院“黑土粮仓”科技会战成果显著
作者: 来源 : 时间:2021-11-01 字体<     >

 10月12日,在吉林省白城市大安盐碱地水田万亩核心示范区,吉林大安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暨中国科学院大安碱地生态试验站(大安站)组织测产专家组,对水稻进行测产,成果喜人。

收割测产现场。(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供图)

  测产专家按照国家相关规范标准,选定样地测产。测产结果表明,在盐碱地开垦种植水稻第3年从未实施过改土的对照地块,即重度盐碱地水田水稻亩产仅为65.4公斤,接近绝收。采用pH4-5的酸性磷石膏化学改良剂的重度盐碱地,改土当年水稻亩产量高达417.0公斤,产量提高6倍以上,改土增粮效果显著提升。

  此外,改土5年后已经改造为良田的轻度盐碱地水田,在插秧期同步实施“根区侧条精准施肥+合理增密栽培技术”条件下,测产结果为每亩625.6公斤,产量达到水稻高产田水平。

收割测产现场。(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供图)

  测产专家组由中国土壤学会盐碱土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杨劲松,吉林农业大学水稻栽培专家邵玺文教授,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育种专家严永峰研究员三人组成。

  测产现场,吉林大安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梁正伟研究员详细解读了中科院“良田+良种+良法”盐碱地高效治理模式,认为该技术模式的优势是一次性改良可持续利用,成本低、见效快、效果好,可复制、可推广。

梁正伟研究员(左一)详细介绍情况。(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供图)

  据介绍,中国科学院“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主要是针对东北地区土地退化等严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大问题,与吉林、黑龙江、辽宁和内蒙古联合开展重大科技攻关任务。

  为深入推进“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与白城市人民政府开展科技合作,共同开发白城市盐碱化土地粮食增产潜能,大力实施以盐碱地改良为主的黑土区边际土地利用。

  有关专家认为,吉林省粮食增产的空间主要在西部地区。目前,吉林西部仍有大面积的边际土地和中低产田亟待治理。

  梁正伟认为,大力推广以改土增粮技术为核心的“良田+良种+良法”盐碱地高效治理模式,有望大幅度提高吉林西部盐碱地稻作产量,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及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殷丽娅)(责编:王帝元、谢龙)

相关附件
相关文档